
因为油罐是属于易燃易爆设备,必须对工人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之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之后才可以进行安装操作。未受过安全技术教育的人员不得进入安装现场。 4、开工前办理工作票、操作票并需要专人监工。对本工种安全技术不熟悉的人员不能独立作业。 5、每一项工程开工前,在技术交底时必须有安全交底,重要的工程和特别危险的工程一定要制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 6、如发现危及安全工作的因素,应立即向技术安全部门或施工负责人报告,排除不安全因素后才能进行施工。 7、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保护用品。8、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接地和防腐措施,不懂电气和机械的人员,严禁使用机电设备。9、施工现场应整齐清洁,各种设备、材料和废料应按指定地点堆放。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应按指定的道路行走,不能从危险地区通过,不能在起吊物件下通过或停留,要注意与运转的机械设备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10、施工前应检查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挂起危险标志。 11、各种工具和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破损,应在修复后使用。电动工具和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所有前检查是否有漏电现象。 12、起重吊装的安全技术 起重吊装机械一定要受过训练的专门操作人员操作,其他人员严禁使用,各种起吊机械必须在允许的荷载范围内工作,不得超标。在整个吊装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听从指挥,熟悉指挥信号,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吊装时划分的施工警戒区域应设立禁区标志,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 油罐清洗、拆除作业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鞋和安全帽等防护用品。13、禁止与油罐清洗、拆除作业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14、有少量含油废水加添加剂分解油组分后,并经生产单位安全环保人员检查同意后排入作业区含油污水管网。15、油区内必须采用防爆型电气设备。油罐清洗、拆除作业时的照明,应采用防爆手电筒作局部照明,手提行灯电压不应超过12伏特。在场所工作时,使用的照明工作灯应为12V。16、油罐清洗、拆除作业中应加强联系,宜采用防爆型的通讯设备。17、油罐污杂,在作业期间应淋水,以防自燃。18、下列人员严禁从事油罐清洗、拆除作业:①有聋、哑、呆傻等严重生理缺陷者。②患有深度近视、巅痫、高血压、过敏性气管炎、哮喘、心脏病和其他严重慢性病以及年老体弱不适应油罐清洗、拆除作业者。③有外伤疮口尚未愈合者。二、准备工作及其要求1、为做好油罐清洗、拆除工作,保障油罐清洗、拆除人员的作业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油罐清洗、拆除的技术水平,防止发生各类事故,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及分工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和有关操作技术的岗前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2、凡有作业人员进罐检查或作业时,油罐人孔外均须设专职监护人员,且一名监护人员不得同时监护两个作业点。3、安全监护员应加强现场的安全巡回检查,并有权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4、负责人和安全监护员应做好交接班的现场安全检查、清点人员及其工具器材等工作。5、油罐清洗、拆除作业部门应根据作业现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油罐清洗、拆除方案和安全措施。6、油罐清洗、拆除指挥人员,在油罐清洗、拆除作业期间必须亲临现场,及时解决和处理所发现的问题。7、油罐清洗、拆除的方案及安全措施,经讨论后,由各级领导批准后执行。8、油罐清洗、拆除作业之前,应根据分工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和有关操作技术的岗前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9、 凡有作业人员进罐检查或作业时,油罐人孔外均须设专职监护人员,且一名监护人员不得同时监护两个作业点。10、 安全监护员应加强现场的安全巡回检查,并有权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11、 班(组)负责人和安全监护员应做好交接班的现场安全检查、清点人员及其工具器材等工作。12、 作业场所应确定安全距离,并应有专人负责。13、 为确保安全,进罐作业必须实施入罐作业票制度。、 为了防止油罐清洗、拆除作业人员中毒,必须做到:①当油气浓度为该油品爆炸下限(1.3%--6%)的4-40%时,进入油罐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②当油气浓度超过该油品爆炸下限的1%并低于4%时,允许作业人员在不佩戴呼吸器具情况下短时间进罐作业,但应佩戴防毒口罩且每次作业不应超过15分钟;同时,每工作日最多重复工作四次,时间间隔不少于1小时。在此浓度下,也可以使用类似过滤式的呼吸器具(如滤毒式防毒面具),但其气体空间的含氧量不应低于18%。③当油气浓度低于该油品爆炸下限的1%时,允许在无防护措施情况下八小时作业。14、 隔离式呼吸器具的供气,可根据不同条件采取自吸空气、手动供气、电动风机供气、压缩机供气、自带压缩空气型等方法。15、 根据不同场所,选择的防毒用具和防护用品,其规格尺寸应保证佩戴合适,性能良好,在使用中必须严格遵守“产品说明书”中的各项事项。呼吸软管内外表面不应被油类等污染。16、 防毒用具、防护用品及油罐清洗、拆除工具每次使用之后,必须清洗干净。防毒用具和防护用品使用之前应仔细试验与检查,确保完好有效。17、 严禁在作业场所用膳或饮水。作业人员每天饭前且下班后应在指定地点更衣洗澡,换下工作服,用肥皂洗净脸和手并刷牙漱口。18、 作业场所应备有人员抢救用急救箱,并应有专人值守。19、 由于作业影响而使罐内油气浓度超过允许值时,作业人员应迅速撤离现场。重新通风,直到油气浓度降到规定值时,方可继续作业。20、当油罐及其作业场所油气浓度超过该油品爆炸下限的20%时,其35米范围(卧式油罐可缩小50%)内均为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进入该场所进行油罐清洗、拆除作业时,必须做到引入该场所的电气设备及其安装,应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用电规定。在该场所应严防铁器等相撞击。21、 当作业场所的油气浓度超过该油品爆炸下限的40%时,禁止入罐清洗作业。 22、 禁止在雷雨天(或气压低)或风力在五级以上的大风天进行油罐的通风或清洗作业。23、 电气设备检查试验时,必须在距作业油罐35米范围以外安全地带进行。24、 垫水或充水使用的进水管线,不应采用输油管线,以防油品进入罐内。25、 油罐清洗、拆除作业前,应在作业场所的上风向处配置好适量的消防器材,现场消防值班人员应充分做好灭火的准备。26、 油罐清洗、拆除作业人员严禁穿着化纤服装。不得使用化纤绳索及化纤抹布等。气体检测人员必须穿着防静电服及鞋。27、 当油气浓度超过该油品爆炸下限的20%时,油罐清洗、拆除作业时严禁使用压缩空气,禁止使用喷射蒸汽及使用高压水枪冲刷罐壁或从油罐顶部进行喷溅式注水。28、 引入油罐的空气、水及蒸汽管线的喷嘴等金属部份以及用于排出油品的胶管都应与油罐作电气连接,并应做好可靠的接地。引入罐内的金属管线,当法兰间电阻值大于0.03欧姆时,应进行金属跨接。29、机械通风机应与油罐做电气连接并接地。30、 风管应使用不产生静电的材质,禁止使用塑料管;并应与罐底或地面接触,以使静电很快消散。三、油罐的清洗1 、打开油罐人孔门、透光孔、量油孔,呼吸阀等进行自然通风大于24小时。2、打开油罐下部人孔,以风筒连接风机与油罐下部人孔。经检查无误后,启动风机,进行强制机械通风。3、底油排空后,采用手摇泵或真空泵将罐底存水抽吸至排污池等处,严禁直接排入下水道。确认排空底油三十分钟后,应通过量油孔等处对罐内油气浓度进行测试并记录。4、检查并确认要求排出底油、断开(拆断或已加盲板)油罐的所有管路系统。5、待罐内油气浓度达到安全条件后,人工用特制铜(铝)铲或者钉有硬橡胶的木耙子,清除罐底和罐壁的污杂及铁锈,以锯末撤入罐底,用铜铲或竹扫帚进行清扫。6、通入蒸汽进行蒸罐大于24小时,排除油蒸汽。7、排除油蒸汽后进行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排出油气时,通风量应大于残油的散发量。机械通风应采取正压通风,不得采取负压吸风。防爆风机应安装在上风口。8、强制通风待罐内油气浓度达到允许条件,再次清底后检测罐内油气浓度达到安全条件。四、污油池清理1、具备施工条件后拆除污油池盖板,妥善堆放在污油池旁,并不得影响人员通行。 2、先将池内水面上部漂浮的油污进行清理,然后对池内多冲洗几次,尽量减少沉淀在池底的油泥量。3 、使用潜水泵将污油抽至备用罐内。 4 、搭设好人员上下污油池的爬梯。 5、当池内污油较少时,施工人员佩戴长管呼吸器在池底挖设集油坑,将池底残存的污油集中后抽走。 6、 池内气体安全检测合格后,前期施工人员佩戴长管呼吸器进入池底,利用铜铲将油泥装入防渗漏编织袋,池外施工人员用麻绳将装满油泥的编织袋拽出,放置在池外事先铺好的塑料布上。 7 、当装满油泥的编织袋积累到一定量时,运至指定地点。 8 、污油池清理干净并经质检人员检查确认后方可继续进行后续工作。五、动火前气体检测1、 气体检测的范围作业场所及附近35米范围内可能存留油品蒸汽的油气浓度。2、必须采用两台以上相同型号规格的防爆型可燃气体测试仪,并应由经过训练的专门人员进行操作,若两台仪器数据相差较大时,应重新调整测试。如需动火作业时,尚应增加一台防爆型可燃气体测爆仪。3、气体检测应沿油罐圆周方向进行,并应注意选择易于聚集油气的低洼部位和死角。对于浮顶油罐还应测试浮盘上方的油气浓度。4、 每次通风(包括间隙通风后的再通风)前以及作业人员入罐前都应认真进行油气浓度的测试,并应做好详细记录。5、作业期间,应定时进行油气浓度的测试。正常作业中每八小时内不少于两次,以确保油气浓度在规定范围之内。6、对于动火分析的油气浓度测试,应采用可燃气体测试仪和测爆仪同时测定,并于动火前三十分钟之内进行。如果动火中断三十分钟以上,必须重新做动火分析并记录。7、 测试仪器必须在有效检定期之内,方可使用。8、 检测人员应在进罐作业前三十分钟再进行一次油气浓度检测,确认油气浓度符合规定的允许值,并做好记录。油罐清洗、拆除作业指挥人员会同安全检查人员进行一次现场检查。9、安全(监护)人员,进入作业岗位后,作业人员即可进罐作业。10、作业人员腰部宜系有救生信号绳索,绳的末端留在罐外,以便随时抢救作业人员。11、动火前应各级检查人员共同确认并签字后方可施工。